世代、教育的差異與對話:論社工的教育養成
很榮幸這次可以邀請到大前輩飽螺,相信社福界夥伴對「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應該不陌生,這篇文我和飽螺來探討論社工的教育養成。
臺灣愈來愈需要社會工作者,但社工人員的數量不足,勞動條件又不理想。因此,衛生福利部自108年9月宣佈社會工作人員薪資制度計畫,109年1月1日起就正式實施,至今已滿一年。但是「社工專業地位」有沒有實質被提升?社會工作人員有真的領到新制的薪資嗎?
社福界朋友應該都有聽過,前臺大社工系林萬億教授曾在2017年提到科大社工系畢業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也看過郭志南(2017)的「社會工作裡,林萬億們沒說清楚的事-重探科大社工的教育爭議」,因此,在本文中,紀錄了邱瑀庭與知名社工網紅《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陳飽螺的對談。邱瑀庭是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畢業,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研究生;而陳飽螺則是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也是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雖然兩人都取得「社工師證照」,但因為教育和訓練體系不同,對社工教育的觀察有些不同的經驗及看法。以下的紀錄,就可以體現不同世代及不同體系的社工,對於社工教育和社工實務的看法。而在紀錄對談紀錄之後,則是邱瑀庭的綜合分析。
陳飽螺與邱瑀庭的對話
一、社工的基本養成對未來工作之影響
陳飽螺:社工教育的落差,從學制上的差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現階段臺灣的社工養成之路有四條,分別是四年制的普通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科技大學的社會工作學系,二技的社會工作系,以及學分班。不論是念2年、4年或是修完學分,完成學業後都可以應徵社工一職。在學校澆灑的內容多寡,也影響了社工未來工作的核心價值。記得以前的督導曾經對我說「工作中一定會有一些核心思想或是用比較熟悉的學派來工作」,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不同問題必然會抉擇的解決模式,但面對不同學制的養成,從我自己的工作經驗通盤來看,學生們在學的訓練時間也影響未來工作品質。
邱瑀庭:上述為飽螺的觀點,我也非常認同,在2018年的一場醫務社工實習行前訓練,我就明顯可以感受到老牌大學社工系的實務與學術訓練非常扎實,學生能夠立即反應出相對的處遇。實際到工作場域實習後,更可以發現四年制大學的夥伴對於實行社工專業上更顯得心應手,而部分學分班的同學也許是因為必須在短時間內消化別人四年讀的專業科目,服務上難免手忙腳亂,也過份執著於專業課程的「學分」反而缺少了一份「人味」。
二、科大社工系與普通大學社工系的差別
陳飽螺:我是民國九十六年進入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就讀,因為朝陽那個時候成立社工系也不到十年,許多老師對於學生的期待,是能跟前段普通大學社工系競爭。因此,在課程規劃和實務操作,會大量的讓學生去練習,希望透過練習和增加閱歷來讓學生未來更能勝任一名社工。我們過往在學期間常被灌輸「科大學生不會比普通大學差」的關係,這樣的觀念深植心中。
此外,社工教育這件事情,要從前端談起。我們在學期間有沒有豐富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呢?我印象很深刻,我以前修習過「人類文化學」,它讓我用更多的角度了解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建構和文化差異性。身為一個社工,我們常常會去想服務家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跟行動,他在這個社會上,要如何用各種方法來維繫生存?人類文化學就此提供不少觀點和關係流動,讓我更貼近服務人群的想法及同理個案。另外相關的選修例如兒童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等,也讓學生能有粗淺的了解這些服務內容,透過參訪與問題交流,對於實務職場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然而這樣的特性其實在現行的社工教育中慢慢地看不到了。學校開始限縮學分,有趣且豐富的課程越開越少,更別提只為了因應考社工師資格的學分班。這樣的高等教育養成限縮了學生的眼界,同時也讓修習學分只是為了要考社工師而已。對我來說,社會工作是一個貼近人生活的工作。而在工作中,社工員要對自己的價值、家庭養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解構,才不會帶著批判價值,用上對下的態度面對服務使用者。所以我認為現階段高等教育這樣的發展,對於社工的養成和眼界限縮很多。
邱瑀庭:對於飽螺所提及的「在學時間有沒有足夠豐富的相關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我想我是幸運的另一群人,由於就讀隸屬於醫學院內的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學校開設許多學分學程,例如我個人就選修了臨床心理學程、早期療育學程、醫學與社會學程,加上自身對於醫學有興趣,更跨系選修了其他科系醫學相關領域的課程,雖說有沒有比其他學校專業我是不知道,不過因此,肯定是視野更開闊的。就學期間我不斷選修臨床醫學、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兒童遊戲治療、緊急照護、醫師與生死等有趣的相關課程,這也促發我的好奇心與更多的創意發想,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對社工服務上沒有直接關係,但在規劃團體活動與策劃方案上,我能感受到自身的優勢。
從基層對於社工師證照制度的觀察
這幾年飽螺和一些前輩開始注意社會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觀察整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制度,社工師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幾乎所有的專門職業考都是考上證照後才能執行規範工作,也就是專業的獨佔性,保障其工作資格。但社工師卻是只要是大學畢業,有考試資格,就能有擔任社工的資格,執行社工師法第十二條框列之服務。
面對這樣的情況,考上社工師的利多是什麼? 根據飽螺自述,當年他剛畢業的時候,社工師加給大約是1000元。從飽螺社工甘苦便條紙108年和109年的調查,社工師加給大約落在1000至2000元之間,薪資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往往也減低社工想要考取專技資格的意願。另外,也因為社工職業沒有專業獨佔性,許多民眾只要到學分班繳錢,原則上都能畢業,取得社工資格。這麼低的資格門檻,同時也讓工作人員的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社會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一直比不上其他專業人員,有部分原因和我們詭異的社工師考試制度有關。畢竟資格的取得非常容易,在學期間訓練又不夠,種種惡性循環,常常陷入服務品質的質疑。臺灣的社工制度不像香港,香港是大學非常難考,所以畢業後到「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註冊,沒有註冊的人沒法使用社工的稱號。因此考量專業的資格保障,飽螺認為如果臺灣的社工專業地位要提升,應該以比照其他專技高普考,取得社工師資格後才能當社工。
現階段社工師執業登記的人數應付不了市場的需求,如果驟然全面證照化,恐怕也找不到足夠的人力。所以我們支持101年王增勇、王行老師放寬社工師錄取率的政策,讓更多人取得門檻資格,才有機會在這個職業中具有專業的資格保障性。從101年後,社工師考試總及格率約莫在10%至20%之間。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統計,108年社會工作專職人數為14,989人,這沒有包括民間自籌經費聘用的社工,例如家扶、世展、兒盟等經扶社工。然目前領有社工師執照的人數,截至109年6月也才8300人(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20),遠遠無法應付全面證照化的人力。
社工專業地位的立足
要提升「社工」的專業地位,勢必牽涉到薪資問題,若要改善現今社福體系大環境,強化「社工師證照」以及「專科社工師」也是必須的,從專業的資格保障觀點來看社工教育和社工師考試制度,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高等教育的開課集中在社工師考試,社工師錄取率低等,都影響了整個社工環境和制度。然而排除了沒有社工師身分的社工員,勢必衝擊這些人的工作權利,因此若真的要邁向「全面證照化」,提高社工師錄取率,設立末日條款,建構完整的社工師、社工員、社工助理等工作內容分級,或許整個社工人員的勞動環境與專業地位才能有更明顯的改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