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1的文章

世代、教育的差異與對話:論社工的教育養成

圖片
很榮幸這次可以邀請到大前輩飽螺,相信社福界夥伴對「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應該不陌生,這篇文我和飽螺來探討 論社工的教育養成。 臺灣愈來愈需要社會工作者,但社工人員的數量不足,勞動條件又不理想。因此,衛生福利部自 108 年 9 月宣佈社會工作人員薪資制度計畫, 109 年 1 月 1 日起就正式實施,至今已滿一年。但是「社工專業地位」有沒有實質被提升?社會工作人員有真的領到新制的薪資嗎? 社福界朋友應該都有聽過,前臺大社工系林萬億教授曾在 2017 年提到科大社工系畢業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也看過郭志南 (2017) 的「 社會工作裡,林萬億們沒說清楚的事- 重探科大社工的教育爭議 」,因此,在本文中,紀錄了邱瑀庭與知名社工網紅《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 — 陳飽螺的對談。邱瑀庭是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畢業,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研究生;而陳飽螺則是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也是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雖然兩人都取得「社工師證照」,但因為教育和訓練體系不同,對社工教育的觀察有些不同的經驗及看法。以下的紀錄,就可以體現不同世代及不同體系的社工,對於社工教育和社工實務的看法。而在紀錄對談紀錄之後,則是邱瑀庭的綜合分析。 陳飽螺與邱瑀庭的對話 一、社工的基本養成對未來工作之影響 陳飽螺:社工教育的落差,從學制上的差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現階段臺灣的社工養成之路有四條,分別是四年制的普通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科技大學的社會工作學系,二技的社會工作系,以及學分班。不論是念 2 年、 4 年或是修完學分,完成學業後都可以應徵社工一職。在學校澆灑的內容多寡,也影響了社工未來工作的核心價值。記得以前的督導曾經對我說「工作中一定會有一些核心思想或是用比較熟悉的學派來工作」,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不同問題必然會抉擇的解決模式,但面對不同學制的養成,從我自己的工作經驗通盤來看,學生們在學的訓練時間也影響未來工作品質。 邱瑀庭:上述為飽螺的觀點,我也非常認同,在 2018 年的一場醫務社工實習行前訓練,我就明顯可以感受到老牌大學社工系的實務與學術訓練非常扎實,學生能夠立即反應出相對的處遇。實際到工作場域實習後,更可以發現四年制大學的夥伴對於實行社工專業上更顯得心應手,而部分學分班的同學也許是因為必須在短時間內消化別人四年讀的專業科目,服務上難免手忙腳亂,

當人權捍衛者與醫護工作者相遇- by Kelly Lai

圖片
        她是 Kelly Lai ,曾經是 #人權工作者,現在轉到第二線 #癌友服務,前陣子在「我們都有病」病友社群上看到她分享的 #癌症希望基金會 病友資源,剛好近期接觸到許多癌友,於是希望他能分享一下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工作的心得,我們討論出了一個滿有趣的題目「 當人權捍衛者與醫護工作者相遇 」,這邊分享給大家!   --- 從第一線人權工作,到第二線癌友服務,雖然仍在非營利組織間走跳,但並非輕微的轉換。過去,有誰因為我和團隊的努力從監獄被釋放、遠離戰區,通通一清二楚。現在,身為幕後的抗癌工作者,姿態必定有些許的差異。   即使在癌症希望基金會任職,我鮮少有機會親密地接觸癌友。教育宣導部的主要業務為開發衛教出版品、和藥廠洽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公益合作、讓醫護知識更可近、宣導防癌理念等。因此,我被迫學習緊緊抓住所有感人的瞬間,提醒自己這些辛苦的工作意義為何。每年,我們都在醫院裡舉辦流行音樂會,有病人吊著點滴來、有病人邊聽歌邊吃藥,除了基金會的直接服務據點溫暖地邀請癌友們來上課、諮詢,我們也走進醫院,讓它不再冰冷、建造充滿希望的空間。癌症學院的學長姐回娘家(基金會)、醫師們見證病人人手一本衛教手冊、名人願意用心做公益、同事們賣命服務等,皆是我充電的瞬間。   沒有醫護背景、沒有待過醫院,我有的是體制外的赤裸還有圈外人的視角。不過,赤裸可能成魯莽,在不輕視自己的判斷和尊重醫護同仁的專業之間取得平衡,是極為重要的學習。我的經歷有助於防癌宣導和同理練習,讓我得以以ㄧ般大眾的身份盤點我們輸出的衛教資訊是否夠白話、易懂,更能夠體會如何感動非醫護人員,邀請全民支持無癌世界的願景、共同編織縝密的社會安全網。另外,建立在人權倡議經驗上的論述專業,助我陪伴團隊遠離「健康的人  vs.  不健康的人」這樣不友善的二分法。健康應被當作光譜看待,也應被賦予具有包容性的定義。並非癌友即不健康的人、不曾罹癌就是健康。我極為在意一個議題、一段故事,是如何被講述的,是否徹底透明、誠懇。我們的用詞和表達方式,有全然翻轉生命的力量,在癌症照護的慈善工作中,也應好好重視。   我最掛心的不是那些讓我霧煞煞的拉丁藥名有沒有更新,而是世上的這一大群人在罹患癌症之後,他們的生活長作什麼樣子。一場生命劇變伴隨著許多瘡口及標籤,更有些我們自以為正向的期待。我們不許他們在化療後見到沒有頭髮的自己沮喪、我們不許他們不

國考生的意外之旅 by 不具名小約僱

圖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意外之旅」,我這位大學朋友也和我一樣出生社工系,原先為全職國考考生,選擇考社會行政,前陣子得知他去做短期職代,由於對這樣的身份轉換心境頗有興趣,於是我邀請他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職代心得!   【我為什麼暫時離開國考考場】   在考完試等放榜的時間,就有時間思考這真的是我要的嗎?這適合我嗎?經歷了高普考和地方特考,這是值得我繼續投注心力衝一把的嗎?一串的想法在心頭打轉。   當初選擇投考社會行政其實也就是想和大學四年讀的社工專業有些相關,同時也在準備不同類別的證照考。就在這個時候,短期約僱的機會到了我眼前,於是我就告訴自己,試一把吧!無論最後是不是留在社福領域,給自己一個不要後悔的嘗試。在工作即將邁入尾聲的現在,就我自己的體驗想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所投考的考科,有機會可以先實際進到工作場域去試試,去吧!不論最後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就親自去體會,當你在質疑時,真的不妨先放緩腳步,去認識看看這是不是你所想要、所希望的未來。   要說這個選擇完全沒有實際經濟因素當然是不可能的,相信許多在備考的朋友也是同時在工作著,或許是為生活所為,或許考試是你想改變自己道路的機會,我想我們都是在尋找的人。   【一個月的工作心得】 -  在社福領域會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樣態   這份工作的收穫,我覺得除了給自己的疑問一個答案,看看實務的現實和日常於我而言真的是很剛好的機會,在社福領域我們有機會去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樣態。這樣的獨特性,讓在一線與民眾接觸的機會多了些不可預測。   那適不適合自己呢?就是自己選擇和習慣的部分了,也希望這樣一個小經驗,可以給在迷茫的朋友一點靈感嘍!  

疫情下社會服務的轉變與挑戰

圖片
疫情下社會服務的轉變與挑戰 by 林彥良、邱瑀庭 COVID-19( 新冠肺炎 ) 在 2019 年末爆發,經歷了全球疫情最為嚴峻的 2020 一整年,各行各業免不了疫情的波及,而社福領域也同樣的面臨著許多挑戰。以高雄市為例, 2020 年因疫情而減少參與社會服務中的社會福利服務志工人數就有 3,924 人,減少投入人數約占社會福利類一成,而社會福利普遍為各縣市志願服務人數最多的類別。 社會服務在疫情下面臨的衝擊,最為嚴重的就是人力。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大多的社會服務需要和服務使用者接觸,但由於疫情關係,況且不了解雙方的接觸史,難免雙方皆有擔憂。社會新聞上呼籲「避免前往人潮擁擠的地方及接觸非特定人士」讓許多志工夥伴卻步。疫情的突襲使原先志工人力穩定的日常業務,因志工人力的減縮,而造成服務困難的窘境,更造成 社會工作者 或相關專責人員的職責因此變得更繁重,相關單位日漸困擾。 另一方面,社會服務卻也因為疫情而逐漸轉型。在疫情趨緩的期間許多單位協助服務使用者了解相關科技的應用,讓過往的直接面對面的服務模式轉變為線上服務,大幅減少人群直接接觸的機會,同時亦減少交通往返的時間。這可為日後疫情爆發未雨綢繆。此外,在疫情爆發時,也可發現社會服務相關單位能在短時間組成一定規模的任務性團體協助政府相關防疫措施,並發現 社會工作者 及志願服務人員的相互配合,能夠協助彌補政府不足之處。也因為有政府、 社會工作者 、志願服務人員三方合作,能夠讓社會服務變得更加完善。 在社會大眾關心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同時,在醫院工作的醫務社工,也和第一線醫療人員處於相同的風險威脅。在傳統的醫療照護模式中,醫務社會工作主要在處理案主的疾病適應與就醫問題,目的在促使其與環境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使患者能夠順利就診。特別在疫情爆發初期,個案及其家屬被隔離,此時,社會工作者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資源連結工作,使個案能充分獲得支持。 但在此同時,另外一群在社區中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卻往往被忽略。他們同樣也面臨許多旅遊接觸史不明的個案,也不確定下一秒會不會就被匡列為需隔離的對象,所以同樣經歷著風險。隨著實務經驗的發展,以及 2003 年曾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的 SARS 疫情經驗,實務工作者有了「預防」的觀念(例如:戴口罩、取消共餐、上課人數限制等),使得社會服務更加安全。 另外,因疫情關係,諸多行業開始刪減人力,許多人因此失業。但作

志願服務的收穫 by 余治明

圖片
                    今天邀請我的朋友余治明來分享一下他做志工的心得,還記得剛認識他的時候,常常問我有沒有服務相關的活動可以參加,他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很少有人這麼積極想去服務,當時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沒爆發的時期,我們原本預計要去台大兒童醫院當一天的故事哥哥姐姐,沒想到 2019 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台大醫院為了感染控制取消了兒童醫院的志工服務,我們都感到相當可惜,剛好最近和另一位朋友完成「疫情下社會服務的轉變與挑戰」這篇文章,於是我想到治明請   他來分享一下他的服務心得。 一、什麼契機讓我開始志願服務 : 還記得,小時候曾經醫院開過一場小手術,在醫院大廳裡看到一張海報,一個小妹妹抱著一隻熊,上面寫著「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那時的我,並不了解什麼是捐血,詢問父母後才明白,這是通過奉獻自己的熱血,以延續他人生命的善事,這樣的想法深植在我腦中,直到我 17 歲生日時,想做一件值得紀念且有意義的事情,克服心中對針管及鮮血的恐懼,第一次挽袖捐血,心中出現一股暖流,真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幫助到需要被幫助人。 二、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參加活動 : 在自己的生活圈待久了,不免會有些倦怠,開始從事志願服務,你會認識到很多不同的人事物,這些刺激會觸動到你深藏已久的情感,體會到這個世界仍然是很溫暖的,你會喜歡沉浸在這樣的環境裡。 三、志願服務獲得的意外收穫 :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經常邀請同學朋友們,共同參與志願服務,從捐血、淨灘、淨山、食物銀行 … 等,透過這些活動,讓夠讓原本互不認識的人,經由一起勞作,從中獲得交流與回憶,更重要的是,當完成一件有意義意的事,你能夠獲得到一整天的好心情,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四、給有志願服務意念的人的建議 : 如果你已經起心動念,那就不要猶豫,趕快參加志願服務,感受幫助他人的喜悅,你將會獲得一段豐富的心靈之旅。   謝謝治明願意參加我的邀稿,我想在這個 2021 年初,大家被疫情煩悶的時期,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文章很激勵,也許今年還是不能順利參與志工服務,但服務之心的種子已經埋藏在我們心中,期待疫情落幕的那一天,我們可以再次挽袖投入「志願服務」。